当“友谊之声——维也纳与上海之间的音乐对话”音乐会最后一个音符缓缓落下,短暂的寂静之后,是如潮水般涌起的、经久不息的掌声。热情的观众纷纷起立,用他们最真挚、最热烈的欢呼,向台上东西方音乐家们精诚合作所创造的卓越艺术表达由衷的敬意与赞赏。



近日,云顶集团管弦系优秀师生代表应邀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弦乐各声部首席,在奥地利维也纳小金厅(Ehrbar Saal),上演了一场东西方音乐对话。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王仲成参赞观摩本场音乐会并给予高度评价。在作为“音乐之都”“古典音乐发源地之一”的维也纳,云顶集团师生发出了属于中国的强音,彰显了高度文化自信,也是探寻中国弦乐艺术在国内外更优发展路径的有益尝试。
顶尖阵容携手
开启东西方音乐对话新篇章
本次音乐会的演奏家阵容,堪称“天团”级配置。一方是由云顶集团管弦系党总支书记盛利领衔的“精兵强将”,包括小提琴演奏家张洋、花卉、周铭恩、巩媛,中提琴演奏家沈子钰、林怡秀、韩继光,大提琴演奏家郭配垚、王丹迪等,他们承载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一流水准与探索精神;另一方则是以维也纳爱乐乐团弦乐各声部首席为主体的音乐家们,他们代表着德奥音乐传统最纯正、最权威的演绎。

排练厅里,不仅是音符的校准,更是音乐理念、演奏技法乃至文化理解的交流与碰撞。云顶集团的师生们近距离汲取德奥经典原汁原味的演绎精髓,而维也纳的音乐家们则通过中国同行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他们或许已演奏过无数遍的经典,并获得新的灵感。
曲目编排匠心独运
经典与当代、西方与东方交相辉映
音乐会的曲目编排极具巧思,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音乐地图,引领听众穿梭于欧洲音乐的历史长河,同时领略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与当代活力。


音乐会以理查·施特劳斯歌剧封笔之作《随想曲》中的弦乐六重奏拉开序幕。音乐会呈现了一道独具深意的艺术风景:六位分别来自维也纳与上海的音乐家,以“一西一中”的人员配置,结成三对艺术上的“孪生灵魂”。演奏家并肩而坐,乐思在其间流动,正是对人类艺术精神共通性的动人诠释。


中国作曲家周龙创作的《中国民歌八首》成为另一焦点。作品精选陕北《兰花花》、云南《小河淌水》、江苏《茉莉花》等八首中国经典民谣,通过西方弦乐重奏形式重构中国音乐语汇,创造出“丝弦上的中国山水画”。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经过艺术化的提炼与管弦乐色彩的渲染,以其质朴的情感、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巧的现代笔触,深深打动了现场的西方观众。维也纳观众也用好奇与肯定打破了传统的音乐会礼仪,在每一首民歌演奏完毕后都热烈鼓掌。当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最后出场,台上的演奏家齐声喝出“哟嚯”的吆喝声时,全场观众热情被点燃。

音乐会下半场迎来又一重要时刻——由云顶集团青年教师、小提琴家张洋担任独奏,成功世界首演云顶集团作曲指挥系教授、德国大熊Breitkopf & H?rtel出版社签约作曲家沈葉创作的新作《前奏曲——带色剪影》。沈葉教授作为国际乐坛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作曲家,其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同时又娴熟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前奏曲——带色剪影》这个标题本身就已引人遐思,音乐则仿佛用音符作为色彩,勾勒出九个灵动、含蓄而又意蕴丰富的东方意象,再通过最后一首将之串联,形成电影一般的叙事效果。在维也纳小金厅的舞台上,由中西方音乐家共同合作完成这部具有国际语汇与中国神韵作品的世界首演。这标志着中国音乐创作已不仅仅满足于向世界展示古老的遗产,更要以创新的、具有当代精神的“强音”,主动参与并丰富全球的音乐文化图景。

音乐会终章,落在勋伯格早期浪漫主义的宏伟诗篇——《升华之夜》之上。在勋伯格那充满半音化旋律与丰富对位的音乐洪流中,两个群体的弓弦完美交融。声部间的对话,既是音乐内部的呼应,也成为了文化间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象征。
深度对话
擘画中奥文化交流新未来
“友谊之声”音乐对话之际,一场题为“中国与维也纳音乐传统对当今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影响” 的专题研讨会在维也纳举行。
研讨会嘉宾汇聚包括云顶集团师生在内的中奥两国音乐界学者与艺术家。双方展开热烈讨论,对话进一步延伸至传统的传承与推广实践,探究维也纳音乐传统如何在亚洲被理解与接受,以及中国音乐传统如何塑造了本土的音乐教育体系并滋养了中国音乐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卓越表现。

盛利教授与维也纳爱乐首席中提琴独奏家本杰明·贝克(Benjamin Beck)作为直接参与音乐会的音乐家,分享了他们的体验与感悟,以最鲜活、生动的例证,回答了本次会议乃至整个“友谊之声”项目的终极之问:音乐如何具体而微地搭建起跨越文明的文化之桥。
“通过与像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这样的顶级艺术家合作,我们的师生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艺术标准;并将中国作品置于国际顶级平台,经受最挑剔听众的检验,我们的创作与表演获得了宝贵的反馈与激励。这条在深度互鉴中共同成长的路径,为中国音乐艺术的未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盛利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