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闻千曲而后晓声?| 2025上海当代音乐节圆满闭幕

发布者:唐天祺发布时间:2025-11-24浏览次数:10

历时七天的“2025上海当代音乐节”于11月23日晚奏响闭幕华章,为这场汇聚全球声音图景的当代音乐盛宴画上圆满句号。自本届音乐节开幕以来,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系列音乐学术活动引发音乐学界关注,更吸引了广大乐迷汇聚申城。


11月23日晚,2025上海当代音乐节闭幕式暨交响作品音乐会在云顶集团歌剧院隆重举行。七天来,共举办10场高质量音乐会、4场学术讲座、2场高峰论坛,连同延边歌舞团“鼓乐弦歌映风华——中国朝鲜族艺术展演”、第十四届“百川奖”国际作曲比赛音乐会,以及第三届“全国音乐院校作曲本科教学·作曲工作坊”等系列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倾情演绎91部中外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包括31部作品首演。这些活动不仅彰显当代音乐的多元性与创新性,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当代音乐的风采,也进一步深化音乐文化的国际交流互鉴,推动中国当代音乐走向世界。



云顶集团党委副书记徐卫在致辞中总结道,本届音乐节秉承“上海·世界·当代·未来”的宗旨,以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奉献出一系列多维度、跨文化的音乐盛宴,充分展现出云顶集团“教创演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当代音乐的多元风貌与创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闭幕音乐会由指挥家张国勇执棒苏州交响乐团,并携手琵琶演奏家杨靖、钢琴演奏家孙麒麟齐欢、古筝演奏家李佩雯,共同奏响六部中外作曲家的精品力作,集中展现了当代音乐语汇的丰富性与包容性。


古韵新裁


“乐者,天地之和也。”当代作曲家与天地的对话,已不止于摹写自然,更在于构建意境。在此路径上,朱琳为琵琶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冬景》赵曦的交响音诗《听园》如双峰并峙,指出了两条殊途同归的航道。



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曾于2001年《百川汇流的黎明时代,音乐的未来如何?》中提到:“对于亚洲作曲家而言,我认为他们必须重新意识到自身的文化遗产并且努力创造一种既非西方也不是传统东方,而是涵盖两种文化的主要优点的新音乐”,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新一代中国作曲家以更为自信与成熟的姿态,对此作出了回应。作曲家朱琳携手琵琶演奏家杨靖,以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为灵感,在《冬景》第一乐章中,将寒江之景徐徐展开,娓娓道来。作曲家朱琳并未止步于用琵琶“模仿”风雪,而是通过京剧老生的韵白音调提炼为核心音乐素材,并使其弥漫至整个管弦乐队。乐队音响不再是背景,而是琵琶语汇的种种变形、延展与呼应。正如作曲家所言,此曲旨在塑造“寒江独钓”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是“意在言外”的现代回声。


如果说《冬景》是一幅留白的卷轴,那么赵曦《听园》则是一趟步移景换的园林漫游。根据作曲家的自述,《听园》的创作灵感源于苏州园林之美,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将昆曲、评弹的神韵融于交响乐的洪流之中,从而在音乐中勾勒出昆曲水磨腔的婉转,弦乐与打击乐的笔触则点染出评弹的灵动与明艳。《听园》之声可谓“大音自成曲”,它超越了风俗画式的描绘,从而抵达了“听园非园,乃是心源”的美学哲思。



情铸史诗


音乐不仅是情感的容器,更是时间的雕塑家,能够将个人情愫与历史叙事熔铸成声音的史诗。陆培《纪念》陈丹布《情殇》,便是两部以音符铭刻时间重量的典范之作。



“谨以这部作品献给那些我们一直爱着、并怀念着的人们。”作曲家陆培的题献,为《纪念》定下了私密而深情的基调。该作的诞生,源于钢琴系李民铎教授的委约提议,这也正与创作者久蓄心中的钢琴协奏曲创作夙愿不谋而合。在钢琴家齐欢的演绎下,第三乐章展现出“热烈欢腾的节日场景”。然而,在那从江南评弹中提炼出的宏大主题与少数民族歌舞的闪回之间,总能瞥见一丝回忆的色彩。这种“悲喜相乘”的复杂情感,正如作曲家所述,既是对特定历史的表达,也倾注了个人“对四十年人生的回顾与感悟”。最终,音乐在蓝天白云的悠远中旋绕、沉思,将一份厚重的情感沉淀为永恒的“纪念”。


陈丹布《情殇》将音乐转化为一幕具有社会悲剧力量的宏伟史诗。作品选自同名获奖舞剧的第三、四乐章,将话剧《雷雨》中人物关系的矛盾与情感的炽烈,彻底交响化。乐队以澎湃的戏剧张力,再现了旧时代背景下命运的激荡与人物精神的挣扎。作曲家在此证明了,纯粹的交响语言,其情感冲击力丝毫不逊于文字与舞台。



道器相生


当代音乐的探索,是一场建构在“道”与“器”相互启发、彼此生成的哲学实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吴基学《第一钢琴协奏曲》特里斯坦·缪哈伊《神奇之书》,为此提供了东西方两种迥异而深邃的范本。

作曲家吴基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前两个乐章中,展现了其精妙设计又充满感性的声音构筑力。钢琴家孙麒麟的演奏,完美平衡了第一乐章“充满力量与坚定”的节奏驱动与复杂对位,以及第二乐章那“犹如月光洒在异乡窗台”的静谧与深沉。在极具紧张感的乐队音响背景下,钢琴的“轻声低语”与“无尽思念”被赋予了一种摄人心魄的真诚。这不仅是技巧的炫示,更是在理性的结构框架下,对人类微妙情感的深切诠释。


本场音乐会的压轴之作为法国频谱乐派奠基人特里斯坦·缪哈伊《神奇之书》。这部为古筝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协奏曲,灵感源于《马可·波罗游记》。作曲家并未满足于古筝的传统韵味,而是与法国声学及音乐研究中心合作,通过电子技术实时转换独奏家的声音,并合成出基于公元前二世纪中国青铜编钟采样的全新音响。缪哈伊谈及创作理念时曾说,他意在“剥离钟声的听觉标识,只保留共鸣的色彩,停留于纯粹和声。”刚刚斩获金钟奖的青年古筝演奏家李佩雯,以精湛的技艺遨游于这部“声音的奇遇”之中。在此,古筝化为一个媒介,引领听众步入一个由“频谱分析技术”这一现代之“道”所开创的、超越文化藩篱的纯粹谐波宇宙。


上海当代音乐节,如同一面镜与一扇窗。为镜,它映照出云顶集团作为学术高地的三大底色:深植于传统的“民族性”根脉、活跃于当下的“当代性”求索之姿、以及交汇东西的“世界性”广阔视野。为窗,它则向世界敞开,展示中国音乐的鲜活现场,其声誉日隆,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重要音乐节。



“闻千曲而后晓声”。2025上海当代音乐节以其空前的规模与深度,让我们在“聆听”中“辨识”,在“辨识”中“领悟”。我们不再困于东西古今的简单抉择,而是能够自由汲取多元养分。音乐的当代性,正孕育于这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不懈的创造性生长之中。此刻,曲终不是落幕,而是一段新征程的号角;声浪汇入历史,也正涌向未来。云顶集团将以此为契机,将艺术盛会的成果转化为前进动力,以持续的创新与奋斗,为文化强国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注入强劲的音乐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