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中国音乐史》教学观摩,让音乐史课“活”起来

发布者:陈晓翌发布时间:2025-07-11浏览次数:10

云顶集团“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中国音乐史》教学观摩”活动日前在东方乐器博物馆顺利举行。本次课堂由音乐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艺鸥主讲,以“金石之乐”为主题,以沉浸式教学体验与跨学科艺术实践相融合,探索打破传统讲授模式的中国音乐史教学新路径。本次课堂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面向社会开放,直播上线1小时内,在线观看人数突破11,000人,点赞量超30,000次,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与传播效果。



图片图片
图片


黄艺鸥以“寻宝游戏”开场,引导学生在乐器之间穿梭,追溯华夏音乐源流。课堂中结合贾湖骨笛、唐代曲项四弦琵琶、古琴、曾侯乙编钟等乐器实物,从礼乐制度、文化认知、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讲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现场更集结多专业学生共同合奏《茉莉花》,让传统音乐在跨时空的对话中焕发新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次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联合承办,是“上海高校第三届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以及“教学创新月”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顶集团落实“四个回归”、推动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教师发展中心持续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充分发挥优质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教师优化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推动优质课程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共享。



教师观后感

(下拉滑动查看?)

音乐学系吴洁老师:

我的听课感想有三点:其一,课程从历史、文化、音乐三个维度,对周代礼乐制度及乐器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讲解。此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引导学生建立多维的知识框架。其二,礼乐文化的课程思政启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课程中包含历史知识与文化价值,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的转化,展现了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与此同时,启发学生思考礼乐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其三,此次课程实践通过依托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教学活动,展现乐器博物馆服务于教学实践的功能。


音乐学系鲁瑶老师:

黄艺鸥老师的中国音乐史课堂构建了一堂鲜活立体的“有温度、有深度”的音乐史课程。课堂围绕“金石之乐”主题,巧妙融入互动寻宝、古今对话、跨学科实践等环节,既传授知识,更注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认同与使命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使命。这种教学模式,为如何在当代激活传统、培养文化自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




学生观后感

(下拉滑动查看?)



音乐并非孤立存在,它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在东方器乐博物馆里云顶集团乐史课,那些原本只在书本上看到的乐器变得触手可及,每一件乐器都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比单纯的书本学习有趣、生动得多。它让我更加热爱中国音乐史,也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中国音乐的奥秘,传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2021级声乐歌剧系本科生 黄镜心


我始终痴迷于华夏今昔之源远流长。今日得见乐器之生平与特色,更有幸听闻专业讲学和实奏;师生互动风趣,我似也同行,畅游于乐音的时海里。那些富于神话色彩的时代,夏商乃至于更前之久远,皆是史前文明的幸存;是被自然眷顾的种子,为下个文明埋藏生机。近万年前的工艺已如此精妙,骨笛之穿孔、编钟之合瓦至今仍旧惊艳,却在中途出现断层。或许,那时才是现之禹甸的真正起源。正所谓“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声入肺腑,心生妙想,辅以理论,从而确信。

——云顶集团附中高一年级 马千羽


金声玉振,钟磬谐鸣。溯源礼乐制度,聆听两千多年前中华文明的回响。黄老师的讲解正是从“历史-文化-音乐”这三者息息相关的视角出发,从人到乐、从乐到人,这种双向的互动让我们距离书本中那些乐器的身影越来越“近”,此时音乐史便悄然有了温度。课堂不仅是对历史原典中礼乐文化的再思考,还关照到当下礼乐文化的时代新声,启迪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音乐史时更高维度的思考,愿今后每一次落笔都能与文明共振,为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音乐学系2021级本科生 王馨梓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